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缘何北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11:02:00    

从海南环岛高铁崖州站出站,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规划建设部负责人李永亮,总会忍不住频频回望。

如果将这条高铁线比作蝴蝶躯干,其南翼便是科技城高新区,经过6年快速发展,深海和种业产业集群不断培育壮大,1.3万余家企业入驻。随着南翼高速发展,产业用地匮乏成为掣肘,人们自然把目光望向尚待开发的北翼。

近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北拓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经三亚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根据规划,北拓区规划面积约40.27平方千米。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北拓展区范围示意图。

“近渴”

企业纷至沓来

用地日益紧张

两年前,邢建新首次踏入科技城高新区(4月10日,经海南省委、省政府同意,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更名为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时,这里还是一块“处女地”——到处是戴着安全帽的工人和钢筋水泥等建材,快餐店都极少。

习惯了北京的高楼大厦、企业扎堆,邢建新有些不适应,但他还是选择留下来,创办了海南声科深蓝海洋技术有限公司。从签约落户到厂房进驻,只花了3个月时间。

“当年落地,当年投产,当年创收。”公司的快速入轨,让邢建新欣喜不已。更加让他坚定扩大投资的,不只是预期翻倍的收益,还有纷至沓来的同行,快速建立的产业生态圈。

当前,科技城高新区特色新型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已先后布局建设招商三亚深海装备产业园、大隆E智谷、智造创新园等工业标准厂房项目。

招商三亚深海科技城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史晓强介绍,以2022年交付使用的深海装备产业园一期为例,已有80余家企业入驻,厂房出租率达92%;二期建设尚未完工时,就已吸引深之蓝、狮子鱼等一批企业和涉海机构、高校入驻,出租率已达75%。

随着企业数量增多,园区也越发显得“拥挤”。

“目前,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西北片区和中片区已无可开发利用的工业用地,服务保障重大战略需求的空间承载能力减弱,优势领域产业‘沿途下蛋’缺乏土地保障。”李永亮坦言。

李永亮所说的两个片区总面积33.79平方千米,南起崖州湾,一路向北延伸到环岛高铁。该铁路就像一堵无形的城墙,让科技城高新区扩展的脚步在此停了下来。

此时,新增建设用地,成为科技城高新区发展面临的迫切需求。

一场“及时雨”在多方争取下,终于落地。近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北拓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获批实施。北拓区规划面积超过40平方千米,北至生物谷和第二绕城高速公路,南至环岛高速铁路,西至规划第二高速公路连接线,东至宁远河。

作为看点,北拓区近期规划面积3.53平方千米,近5个故宫面积之和。规划图显示,除交通运输用地、市政设施用地、防护绿地外,工业用地占比最大且连片。同时,考虑未来发展需要,部分用地进行留白。

这显然是经过审慎考虑,力求规划和发展之间的平衡:既能更稳健地发展,又能按照国土空间规划要求,严格控制城镇开发边界。

“这块建设用地可以满足科技城高新区近期产业发展需求,解科技城高新区的‘近渴’。”李永亮解释道,北拓区学习了上海、成都等地产业园区的建设经验,围绕主导产业布局,规划了产业发展所需的配套设施用地。同时,对部分用地规划性质进行留白,未来可用于工业生产配套设施的建设,或结合发展需要再确定规划性质。

破局

促产业“新苗长大树”

承载鹿城产城融合期望

北拓为何如此受关注?

原因在于,这不仅是科技城高新区发展的破局之策,更是三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承载之地。

近年来,三亚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但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日益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当前,三亚的第二产业仍存在层次不高、动能不足、势能不强、支撑不力等问题。省内其他主要城市培育了京博、逸盛、澳斯卡、海药、红塔等骨干产业项目,与之相比,三亚的头部企业明显不足。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企业数量层面,更直接反映在产业规模上——2024年,三亚第二产业增加值仅为144.03亿元。

不过,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发展何种第二产业要有所侧重。作为知名的旅游胜地,三亚更要有所取舍。对于该市来说,科技城高新区是其培育产业转型新业态、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自贸港建设新标杆的重要平台。

实际上,国家已经规划好科技城高新区的发展方向。

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根据方案,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现代产业体系,需要聚焦平台载体,提升产业能级。对于鹿城来说,则是依托科技城高新区,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培育深海等产业,发挥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优势,建设全球热带农业中心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

实际上,科技城高新区发展深海产业有天然优势,其南端的南山港是我国首个公共科考母港,距离千米水深海域仅164公里,科考船出港半天即可抵达深海作业区,是深海科研的“黄金跳板”。

探索三号。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李学仕 摄

“科技城高新区发展深海、南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邢建新笑着说,楼下就有下游客户,隔壁楼里有上游供应商,行业涉及的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基本都已汇聚在园区。此外,园区完善的科研院所和重大公共平台可以满足企业外围服务保障需求。

当前,科技城高新区已经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为北拓创造了良好条件。

“科技城高新区投资建设平台69个,37个‘陆、海’和生命科学领域创新载体建成投用,打造集知识产权保护、对外交流合作等于一体的产业生态圈,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综合医院等建设持续完善生活配套,吸引万家企业落户,为北拓区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技术基础。”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产业促进部负责人何青松说。

此外,新规划不仅为产业打开了发展新空间,还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蓄能。根据规划,新的方案将推动科技城高新区从科技型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职住服均衡综合型城区转型。

在产业发展中摸索产城融合的模式,对于三亚城市发展至关重要。当前,三亚围绕“东精、南联、西拓、北进、中优”统筹全市城乡功能布局、设施建设和资源配置,探索形成各区一体、城乡协调、内快外畅、错位发展的现代城市新格局。

无疑,位于“西拓”的重点科技城高新区,就是三亚力促“新苗长大树”的重点区域。

希望

产业成果转化重要承载地

让企业发展更有底气

科技城高新区北拓能给企业带来什么?

“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竞争力!”4月2日,在科技城高新区工业标准厂房内,海南位姿导控技术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符裕浩说。

行走在工位间,符裕浩仔细复查着一批性能已达国际先进水平的精密深海关键小件。该企业入驻科技城高新区不足一年,就已经服务超过20家科研机构和生态圈企业,产学研联动下,已自主研发3款新产品。

“未来,公司考虑布局惯性导航系统核心部件光纤陀螺的生产线,能将生产成本降低20%。”符裕浩说,因为看好深海产业,他期待能有更多空间来扩大生产规模。科技城高新区的北拓,给他带来了新希望。

蓬勃发展的崖州湾科技城。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刘琪成 摄

“北拓,就是要以新增用地作为产业成果转化的重要承载地。”李永亮解释说,包括海南位姿导控技术有限公司在内,园区内很多企业正在加速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对于生产用地有着迫切需求。

一组数据可从侧面证实这种需求:园区企事业单位技术合同成交额连年攀升,从2021年的1.42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9.3亿元,3年增长近7倍。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等21所“国字号”科研院所,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等17所大学集聚园区,知识产权特区建设等配套快速推进。

企事业单位技术合同成交额的快速增长,让科技城高新区的产业发展有了更坚实的支撑,更成为北拓产业兴城的“助燃剂”。

未来

瞄准三大核心功能

配套同步跟进

这座新城的面貌,随着规划的推进,将逐渐展现在世人眼前。

北拓区坚持“研、学、产、城”深度融合,重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创研基地、高端精密智造基地、大三亚创新服务中心”3个核心功能,以海洋科技、生物科技和产业配套服务为核心,探索构建“2+X”产业体系。

“产业配套将以科研配套服务、数字服务和其他辅助性服务为主,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支撑。”李永亮透露,未来有望引入企业技术转化中心和企业区域科研总部,建设园区孵化中心和企业内部科研平台,提升科研效率;搭建智慧平台,实现智慧农业、智慧海洋等新探索,提升管理效能;完善工业设计、数字内容设计、科技金融服务和企业经验配套等服务,保障科技产业持续高效发展。

未来,北拓区还将构建“一横四纵”骨干路网系统,统筹衔接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崖州古城、中心渔港等周边片区骨干路网,实现与三亚第二绕城高速公路、三亚绕城快速路、崖州站、镇海站及周边各片区间交通便捷联系。

北拓起笔已绘出双翼,落笔将增添色彩。

当前,三亚市崖城水质净化厂二期工程项目建成投用,整体处理规模提高至每天3万吨,区城融合、协调联动不断提升区域污废处理能力;规划也做了严格的环评,制定了项目准入负面清单,同步规划污水处理等市政配套设施、公园绿地等空间,严格确保生产尾气、尾水等达标排放……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园区既定的长期发展方向。科技城高新区正加快谋划推进北拓展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产业招商,力争以优质项目带动区域高质量绿色发展,进一步夯实海南自贸港科创高地建设基础。”何青松说。

来源: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媛艳)

编辑:刘维策

相关文章

  • 上海5所高校启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今天,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亚明做客2025上海民生访谈节目时提及,当前,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供需错位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因此,上海此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将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先手棋”和“关键点”。“面向哪些行业产业、培养什么类型层次的人才,这是每一所大学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因为

    2025-04-21 17:44:00

  • 2024年贵阳贵安实现人口增长和人才集聚同步提升‌

    4月21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2025年贵州省“人才日”活动暨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4年,贵阳常住人口增加19.96万人,人口总量达660.25万人,在已公布人口数据的主要城市中位列第一,同时,人才总量增加13万人、达到151.5万,占全省22%,入选2024全国人才友

    2025-04-21 15:56:00

  •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缘何北拓?

    从海南环岛高铁崖州站出站,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规划建设部负责人李永亮,总会忍不住频频回望。如果将这条高铁线比作蝴蝶躯干,其南翼便是科技城高新区,经过6年快速发展,深海和种业产业集群不断培育壮大,1.3万余家企业入驻。随着南翼高速发展,产业用地匮乏成为掣肘,人们自然把目光望向尚待开发的北翼。近日,《

    2025-04-21 11:02:00

  • 一个国检平台带动衡水工程橡胶产业提质升级

    以检测提质量 以质量强产业一个国检平台带动衡水工程橡胶产业提质升级河北宝力工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巡检员刘敬文(右)与车间负责人一起检查套筒半成品质量。(河北日报资料片)衡水工程橡胶产业历经70余年发展,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六成。如何进一步推动产业改造提升?近日,记者来到位于衡水高新区的恒为检验检测认证

    2025-04-20 20:41:00

  • 金川集团信息与自动化工程公司通过国家矿用安全标志高压认证工厂评审

    为矿用安全产品的市场推广提供了坚实保障。国家矿用安全标志中心的评审专家通过实地查验生产现场、审核文件资料、检验所申请产品样品以及综合评定等流程,对金川集团信息与自动化工程公司矿用高压产品的一致性、技术实力、检验和测试能力、生产规模、工艺保障水平、设备效能、人员素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估,最终认定,公司

    2025-04-20 17:12:00

  • 烟台海关多维发力护航外贸增量提质,一季度外贸进出口开门红

    近日,来自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烟台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170.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5%。“烟台外贸进出口起势有力,开局良好,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外贸‘开门红’。”烟台海关党委委员、副关长宋晓文介绍,为助力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开放,烟台海关从深化智慧海关建设、实施通关便利化改革、精

    2025-04-20 12: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