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京坑社区康富街篮球场。受访者供图
沥青路面在烈日下泛着均匀的光泽,新划设的停车线内车辆整齐排列,巷道转角处太阳能路灯静默矗立——走进黄江镇社贝社区,这个曾经被居民戏称为“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的城中村,如今正经历着脱胎换骨的变化。这样的蝶变场景,正在黄江镇多个社区同步上演。
2024年,黄江镇将“民生微实事”作为基层治理改革的重要抓手,投入688万元专项资金推进21个便民工程项目,涵盖道路修缮、公共照明优化、停车场改造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截至今年3月,20个项目已竣工交付,1个项目准备进入施工阶段。
撰文:游卓妍 官小群 戴双城 施美
光明工程:点亮居民归家路
夜幕降临,黄江镇大冚社区风湖路、观塘路沿线28盏路灯次第点亮,这项投入26万元“民生大莞家”专项资金的惠民工程,不仅照亮了大冚社区街巷,更照见了基层治理的民生温度。
作为连接大冚社区与旧村社区的支路,风湖路与观塘路两旁厂房林立,日均车流量较大。该路段由于地处边界,前期并未安装路灯,晚上漆黑一片,周边居民都反映该道路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以前下夜班走这段路都非常担心。”在新腾达玻璃厂工作的小刘告诉记者,他每天都要骑车经过观塘路,昏暗的路况让不少像他这样的夜班族提心吊胆,“特别是路旁杂草丛生,总担心会有突发情况。”
一盏路灯或许微不足道,但对夜归人来说,就是一份实实在在的安全感。据大冚警务室数据显示,晚间治安案件数量明显下降,28盏路灯不仅照亮了路面,更构筑起一道安全屏障。周边企业员工和居民纷纷表示:“现在走夜路踏实多了。”
无独有偶,黄江社区升级了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照明系统,打造安全、美观的社区夜间环境。据了解,黄江社区耗资48万元,改造范围涵盖黄江社区主要内街小巷,旧路灯拆除、增加安装新路灯149盏。重点解决现有路灯照明不足、设施老化等问题。改造后的路灯采用节能环保的LED光源,在保证照明功能的同时,还将融入本土文化元素设计,提升社区夜间景观品质。
“我们采用‘一社区一方案’,既要解决功能问题,也要提升环境品质。路灯不仅是照明工具,更是社区夜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江社区路灯改造工程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改造特别注重艺术性设计,让路灯成为展示社区文化的载体。改造方案经过居民议事会多次讨论,最终确定了兼顾实用性和美观度的实施方案。
“以前晚上出门总是提心吊胆,路太黑了,看不清脚下。”黄江社区居民李阿姨表示,“现在装了新路灯,整个巷子都亮堂了,晚上散步也安心多了。”新安装的路灯不仅亮度更高,能耗更低,其简洁现代的设计风格也为社区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线。从安全照明到文化展示,再到促进社区活力,黄江社区的“点亮工程”正在实现多重效益,用光影艺术编织起社区的幸福生活网。
除了加装新路灯外,为预防极端天气对社区照明设施运行造成安全隐患,黄江镇城管分局加大对各类照明设施的巡查和维修力度,特别是对学校、小区以及企业工厂等人口密集区域的排查整治,同时对遮挡路灯严重的树木进行集中修剪。
从“摸黑路”到“安心路”,风湖路、观塘路的改变,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民生无小事理念的生动实践。黄江镇以“微实事”撬动“大民生”,用一盏盏路灯照亮了居民的回家路,也点亮了基层治理的创新之路。
空间焕新:从绕道走到打卡点的蝶变
走进黄江江海路47号旁的绿道,曾经杂草丛生的闲置地,如今成了居民散步打卡的网红点,斑驳的居民楼外墙,披上了色彩斑斓的新衣。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沿河堤而建的休闲步道,木质栏杆与周边绿植相映成趣。2024年12月,黄江镇新市社区江海路47号旁闲置地改造及周边美化工程正式竣工,这项投入33.89万元“民生大莞家”专项资金的“微实事”,以“小而美”的改造提升了社区“大幸福”,成为黄江镇推动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注脚。
“以前这块地堆满了建筑废料,夏天蚊虫滋生,雨天泥泞不堪,我们宁愿绕远路也不愿从这里经过。”在此居住了15年的陈伯告诉记者,“现在不一样了,我每天早晚都要来这儿散步,环境好了,心情也舒畅。”
与硬件改造同步进行的,是周边居民楼的外墙美化工程。记者看到,原本灰暗斑驳的墙面被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彩绘所覆盖:有的描绘了岭南水乡的渔舟唱晚,有的展现了黄江镇制造业发展的历史脉络,还有的以抽象艺术手法表现现代都市的活力。
“这些彩绘都是根据居民投票选出的设计方案创作的。”项目负责人介绍,“我们将墙上的图绘加入岭南乡村风格,既美化了环境,又展示了社区文化特色。”在附近工厂上班的小张说:“每天上下班经过这些彩绘墙,感觉整条街都充满了艺术气息,工作压力都减轻了不少。”
漫步黄京坑社区康富街,740平方米的标准篮球场正在紧锣密鼓地验收中。该篮球场采用“政府引导+社区共担”的投入模式,既体现了公共财政的精准投放,又彰显了社区自治的活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社区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将原本单一的场地改造升级为包含地基处理、排水系统、专业地面、标准化设施和照明系统的全方位提升,实现了从有到优的跨越。
往日灰暗陈旧的水泥地面,如今已铺设好地基,绘制上鲜艳规整的篮球场标线,配备专业篮球架、照明灯等设施,为附近居民提供又一个休闲、健身好去处,展现出乡村文明新气象,极大激活社区活力。“建成后不仅能满足日常锻炼需求,还将举办各类赛事活动。”黄京坑社区项目负责人表示。
“现在的球场不仅雨天不积水,晚上也能打球,孩子们再也不用摸黑运动了。”周边居民感慨道出了工程的实际成效,该项目有效解决社区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受到周边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随着验收工作接近尾声,这个焕然一新的篮球场即将正式对外开放。傍晚时分,已有不少居民前来围观,期待在这里挥洒汗水、强身健体。这个民生工程的落地,不仅改善了社区体育设施条件,更让居民真切感受到了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决心和成效。
“这些项目虽然规模不大,但都是群众最迫切的需求。”黄江镇公共服务办梁仲华表示,“我们坚持‘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通过精准施策,镇政府投入专项资金,社区配套资金并负责具体实施,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调动了社区积极性,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如今,每到傍晚时分,江海路47号旁的绿道和黄京坑社区篮球场就热闹起来:孩子们在篮球场内嬉戏玩耍,年轻人沿着步道慢跑健身,老人们在休闲区下棋聊天……这个曾经的“城市边角料”,已然蝶变为充满活力的“社区会客厅”。
从脏乱差到美如画,环境变迁印证了“民生无小事”。黄江以“微实事”为抓手,推动资源下沉、服务前移,不仅改出了城市颜值,更提升了基层治理温度。
这种“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协同”的治理模式,既解决了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又增强了社区凝聚力,更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城乡品质提升之路。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黄江这样的“小而精”探索,正书写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
治理升级:便民工程背后的制度创新
漫步今日的黄江镇,一幅以民生为底色的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曾经坑洼的巷道铺上了平整的沥青,昏暗的街角亮起了温暖的灯光,杂草丛生的闲置地变身休闲广场,斑驳的墙面绽放出艺术的色彩。
2024年,黄江镇实施的37个“民生微实事”项目,犹如37颗幸福的种子,在基层治理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绽放出令人欣喜的民生之花。这些民生工程,既有道路修缮、路灯增设等21个便民工程,也包含关爱老人、青少年成长等16个公益服务项目,共同构筑起覆盖全年龄段、全生活场景的民生服务网络。
在这些看得见的变化背后,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层治理新机制在发挥作用,“三问于民”工作法——问需于民定项目、问计于民优方案、问效于民促落实,让民生工程从始至终都浸润着浓浓的“民味”。在施工建设过程中,社区邀请居民担任质量监督员全程跟进,确保了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每个项目都办到群众心坎里。
梁仲华表示:“在项目立项前,我们通过社区议事厅、线上问卷等方式广泛征集居民意见,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改造过程中,社区还成立了由居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全程参与工程质量和进度监督。
更可贵的是,黄江镇的民生工程跳出了“为改造而改造”的窠臼,形成了“建设—管理—服务”的全链条治理模式。每个项目竣工后,都配套建立长效管养机制:篮球场由社区体育爱好者组成志愿管理队,休闲广场引入商户共建共管,文化墙绘定期更新维护。
同时,通过公益服务项目与硬件改造的有机结合,社区在新建的广场上定期举办邻里节,改造巷道为文化展示长廊,夜间停车场变身体育锻炼区,让物理空间焕发持久活力。这种“硬件+软件”的双轮驱动,使民生工程从一时美迈向持久美。
从一盏路灯的温暖到一条巷道的整洁,从一面墙绘的生动到一个球场的活力,黄江镇的实践深刻诠释了“民生无小事”的治理哲学。这些投入不大但用心至深的“微改造”,恰如春雨润物,在点滴之间提升着城市温度,在细微之处彰显着治理智慧。当老年人在新建的休闲区安享晚年,青少年在标准球场挥洒汗水,上班族在亮化巷道安心夜归,这些鲜活的民生图景,正是人民群众满意度最生动的注解。
黄江镇的探索表明,用“小切口”破解“大民生”,以“微实事”汇聚“大幸福”,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份写在黄江大地上的民生答卷,正以其独特的温度和质感,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着鲜活样本。
正如黄江镇委副书记、镇长李冠洲在2024年镇长约请人大代表座谈会上所言:“我们要确保民生问题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以实干实效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在东莞全力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背景下,黄江镇的探索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生动注脚。
相关文章
-
北京大兴天宫院街道大风中温暖接力 助九旬老人平安归家
4月12日,大兴区天宫院街道天堂河社区南区上演了一场大风中的温情接力。在社区物业、居委会工作人员及热心居民的协同努力下,一位九旬阿尔茨海默病走失老人被安全护送回家。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当日,南区居民在社区外围发现一位白发老人在大风中步履蹒跚,神情迷茫。热心居民第一时间联系物业及居委会,随即启动应急机制
2025-04-13 17:29:00
-
昆明市呈贡宜和社区“消防副校长”首亮相
日前,昆明市呈贡区洛龙街道宜和社区在教工一幼举行“消防副校长”聘任仪式,进一步推动辖区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宜和社区联合昆明市消防救援支队、教工一幼创新开展幼儿园引进“消防副校长”,旨在推动学校消防素质教育提档升级,营造浓郁校园消防宣传氛围,实现通过“社区牵头、学校搭台、消防赋能”的三级联动模式,构建
2025-04-12 22:21:00
-
大庆水务集团工作人员上门卖净水器?假的!
近日,萨尔图区东安街道翠庭社区网格群内,有居民反映:有人自称是大庆水务集团的工作人员上门销售净水器。水务集团工作人员销售净水器,这是真的吗?社区工作人员发现这个情况后,第一时间与大庆水务集团进行核实。水务集团表示,他们的工作只有收水费和维修,并没有销售净水器的活动。社区提醒:如果有人自称是职能部门,
2025-04-11 18:13:00
-
春风化雨润民心 文明实践绽芳华
活动室里,大学生志愿者教社区的爷爷奶奶做手工。闲暇时光,社区居民在活动室下棋。居民在书法室练习书法。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余雅琴 长沙报道湘江之畔,文明花开。在长沙市望城区大泽湖街道东马社区,一座白色建筑静静伫立。这里没有高墙深院,却总能看到步履匆匆的“红马甲”、听到朗朗读书声、感受到融融暖意——这里是
2025-04-11 15:21:00
-
清河区向阳街道振兴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安全督导 守护“药箱子”安全
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管,切实保障辖区居民的用药安全,4月9日上午,振兴社区安全督导员例行对辖区药店进行安全督导活动。社区志愿者对药房药品进行检查。对人员的从业资格证、药房保健品及药品的生产日期进行检查,确保没有过期药品,保障辖区百姓的生活保障。下一步,振兴社区将继续进行安全督查,以实际行动保护消费者的
2025-04-11 09:02:00
-
济源沁园街道桃源社区:党建引领焕发银龄活力 “音乐养老”点亮幸福晚年
许多老人退休后,社交圈狭窄、精神生活单一。桃源社区通过“双百”活动走访、居民议事会等渠道收集需求,发现老年群体对文化活动的渴望尤为强烈。为此,社区整合辖区资源,联合各小区物业、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打造“15分钟音乐服务圈”,将电吹管课堂嵌入居民日常动线,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党群同心谱新曲 文化养老
2025-04-10 23:09:00